整理书架已扔了100本,不包括妥协:已决心扔掉又被先生和婆婆捡回来的两格书,哲学经典、运动和生活金刚经什么的两格书,这是我不请出来他们也不会扔掉的。(早知道这两格也甩出来,说不定捡回的就是这两格,而不是四格)
有用的空间也不过三格,每格二十多本。它们活着,包括空间和里面的书。书架是脑子的一部分,该是活着的。
家人的书在这里,他们的脑子也在这里,脑子聚在一起,就有了沟通。
‘有’是中性词,跟先生的沟通,是褒义的,他几年来以听书为主,买书不多。
他的纸质书一部分是几年前的设计手稿、教科书,青涩的创造时代,最近转岗,书转为管理和职场类。虽已接受转岗,但未做好与设计新的相处方式。找空促他清理这些书,与自己的过去有个交接,或是不错的故事。
管理类的书籍,他倾向拿来即用,我买的是《马奇论管理》等,这书他没看,我说他也该读读经典,他说我现在工作就急用。如何让飘忽在未来和过去的我,与努力经营现在的他能互相理解。这里便是交流的点。或许我可以读了给他听。
跟婆婆的沟通,是贬义和被动的。《断舍离》这本书先生买了几年了,婆婆看了也没看。于我,正在用的书架应保持五成满,一是收纳家说的,常用储物空间,五成满,才有空余地方让使用时不易乱。另一个是,我需要新的地方随时迎接新的思想。买书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看着满满的书架,会有种错觉,不该再买下去了。婆婆不这么想,她习惯把一切空间填满,放120 的物品进去,她的脑子已经几十年没有更新过了。
物品的价值和书的价值,一是变现的货币价值,一是实用价值。家里翻出的20多个形状、颜色、材质各异的杯子,不可能变现,家里只有四个人,也无用。丢掉十几个,待现在用的坏了,再买更新更好的,这样生活便会越来越好。婆婆都捡了回来。书中内容已被汲取,且是未开智之前之书,坏思想有害。让婆婆买新书放进来,估计也是不可能的。但如她不看我跟先生在看的书,离我们会越来越远。
催眠伴随妥协:塞了先生和婆婆无用之书的四个格子,装作已经空了,随时可以补充书籍(新知)进来,读后的每本感受都要与先生分享。有新书进来,这些地方就会被清空。婆婆的情绪会伴随书架仍是满的,不那么严重,她注重的不是书的内容,不过是书的数量罢了。
随时清理书架,产生写作的新意。阳志平老师有一个专门的书房。书是他知识的历史见证。虽未得缘参观,离书桌最近的书架,应该是半空或三成空的吧。
当时跟婆婆说,很多书要扔掉,婆婆说,你的《哈利波特》也扔掉么?“不能扔啊。”就是这句,让婆婆有了理由,很多原本属于我和先生的书,在我们扔掉的情况下,又捡回来了。
此次,我把六本《哈利波特》拿下来,刚到的《埃科谈文学》、《玩具屋九讲》、《新千年文学录》等等,放上去。匀一匀书架,放六本书的空间是有的,但是不可以。遵循上面的逻辑,有些思想跟书一样,要清空,以空出内存。
要说自会读字以来,看过最多遍的书是什么呢?金庸的十四本,每本看过十多遍吧,《哈利波特》也是。这些故事就是那么有魅力,随手翻开,被其中的一个情节吸引住,一路读下去,一遍又完了,两个小时也过去了。让大脑重复一些情节,温水马杀鸡。多年以后,哈利波特还会是畅销书的,想看一定会看得到,如果那时还想的话。
当然是好书,可惜看一百遍,也写不出这样的内容,该道别了。其他绘本,妹尾河童的《窥视》系列,也在清空计划内,既是道别,便应有仪式,用写卡片的方式吧,金句卡,反常识卡,吃掉他们。
最近直面自己,全天24小时记录自己的时间,两周多一些。如上一篇《第四周》一样,要看到第四周才知道变化,此时不宜说太多。记录计划还包括在客厅架设摄像机,24小时的记录着客厅中的人的样子。
你想象中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真的是一个样子么?我以为的自己是可爱的,与丈夫关系和谐的呢。在摄像头下,明显看到自己的脖子没有挺直,不运动的身材没以前那么可爱。客厅是家人们互动的地方。摄像头会自己识别人脸。这两个星期看到的,婆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离开。先生回来坐在同样的位置看电视,离开。我坐在同样的位置敲电脑,离开。沟通几乎没有。包括书架。每天从书架中抽书的,只有我。那些占着空间的,没人会看。
刚刚发现,婆婆在摄像头上挡了块布。安装摄像头的时候,特意跟她说,这样可以看到家里每个人在做什么,能识别到人脸。她很开心能看到自己,还亲了我一下。现在要遮挡,我理解,很少有人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也很少有人愿意沟通,在沟通中,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自己的不足。
家里的摄像头,不是监视谁,是客观的记录,唯有记录下来的,才有改进的可能,才能看到改进的变化。此文亦是记录,给脑子的进步留下记录,画出轨迹,亦如清理书架,为每本书限定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