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鼻子做它该做的 — 开智写作课结业分享

如下讲稿, 于 2017.5.19 开智学堂认知写作学四期结业典礼上, 做为学员分享心得, 限时五分钟. 彼时时间有限, 未表达充分,是为快写, 此时慢改.

让鼻子做它该做的

鼻尖女孩


看到这个红点, 你觉得是什么?

双眼向下会看到的,

是有点发红的鼻头.


女孩, 只能看到自己的鼻头,说话不离鼻头, 希望别人都盯着她的鼻头, 关注她的鼻头.

怪人?是不是, 这样的人还不少呐, 你生活中有没遇到, 对方说话是你不能理解的, 或者, 她说的内容你都不关心, 因为跟你无关? 是的, 她只是在描述自己的鼻头呐.

这天, 她嗅到一缕清新, 让她不自觉的抬头寻找, 忘记盯着自己的鼻头.是什么? 在哪儿? 她问自己, 没有解答. 她又问了一遍, 这次说出了声, 有个人回答, 你来, 把你想的, 写出来…

不知不觉, 女孩脑内的锁打开了, 她忘记了鼻头. 一吸 探知世界的新奇之物, 一呼, 卡片汇聚作品. 创造, 渐渐像呼吸一样自然.

* 我也是这个女孩, 参加认知写作课三期, 跟大多数同学一样, 在第三周放弃了. 却一直被开智的香气吸引, 不愿放弃.

眼见着完成了十周学习的凋寒等同学, 开始写小说. 此时我还在简书和公众号, 写的小文, 怎样都有熟人点赞, 获外人赞多的, 是 <效率软件清单>这类文章, 老师说奖励会伤人, 说简书/公众号不是创作环境, 简书上坏文字太多, 公众号是碎片阅读. 排开这些, 真正能吸引人的作品, 没有了.

带着对 python 课又停滞在第三周没有完成, 带着挫败和不甘, 参加复训, 给自己设立了目标, 回答这个问题:

说说十周里较出彩的作品.
<树说>的项目视频, 风格上或许还有我的影子, 内容上已经不是鼻尖上的一亩三分地了. 它说的是, 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 协作地像树的生长那么自然.

<三十岁女人的隐喻> , 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的读书笔记, 跳出自己, 分析从古至今, 人们对女人/爱/人生的各个隐喻蕴涵, 每个蕴涵突显本质的一部分, 让人忽略了另一部分, 忽略的是什么呢?

<岁月之书>, 讲六周作品剪碎, 是真的剪碎, 打印了按片断一条条的剪下来, 铺满一地, 挑文采逻辑均可的片断, 又激发出的新故事. 故事在讲, 如何减少选择.

此外还有<开智十月, 持续自由>/<第四周>/<学习路径> 等, 对开智课程分析.

作品撑腰, 分析历程.

呼吸的涟漪

阳志平老师说:

“写出的文字, 十年后也不过时, 好的作品是超越时间的”

“我不想直接给你们写作清单, 而是十几年后, 你们仍会记得远距联想, 会记得时空变形.”

“好的作品, 让人想传播出去, 流传广泛的模因.”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不是客观主义神话, 也不是主观主义神话, 概念, 出自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互动.”
不断向外探索, 与他人连接, 与社会互动. 写出的可为别人接受和共情.

如何向外? 这不是单纯的内容选择问题, 是思考(理解)和行动. 与其他课程不同, 开智构筑创作者 - 思维 - 行动这个完整的体系.

写作即寻找隐喻, 理解, 即认知, 遇到的事情, 你能理解多少, 这是思考本身. 课程中推荐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说, “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 而是思想本身.”写作课, 用隐喻来理解世界, 隐喻是思考的方式.

隐喻即反省, 对事物的另外一种看法.

“思想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感知到的.”

由最小行动构建了完整的行动模型. 不仅每周要写千字文, 还要写给自己的教程–笔记,以及编写写作清单,用来反省及改进.
这是对学习的观察和记录, 是学习的学习.

课程后三周, 完成一个三分钟的商业项目计划的视频. 组队 - 考虑产品 - 写故事 - 构图 - 图文音合 - 路演 - 路演回顾.

我在<开智十月 持续自由>和<第四周> 写: 过往三十年, 诸事浅尝辄止. 对应开智的课程, 和大多数人一样, 止步第三周. 好在开智的课程也让我见到了突破第三周魔咒, 见到第四周风景, 完成所有项目的同学.

这次复训, 挺过第四周, 直到毕业拿出项目 bp, 理解到, 过往的三十年, 只有”项目”这一角. 这个项目可指生活的方方面面. 缺失剩下三步, 生活便不断的兜圈子.


记录自己的行为, 持续记录, 可以知道走过哪里, 尝试了什么, 哪里需要可以练习, 写作清单的改进, 是可以持续进步的.

项目做完之后, 用写作的方式进行反省, 之前很多人说要经营感情, 就把感情当成买卖, 存在着收益/成本等, 用隐喻来考虑, 如果爱情是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 就与买卖的体系不同了. 这也是在写作做感觉到的. 写作影响日常思考.
关于不写自己写什么的问题, 同样, 是思考不只囿于自我这一个小天地里, 那么, 要如何向外看, 向谁看, 如何理解他人, 接着才能达成沟通和合作.


反省, 找到了学习路径.

最小闭环.
读好书, 锻炼写作耳感, 如纳博科夫和张爱玲; 理解写作, 如<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 写作风格的意识> 和< 修辞感觉>. 看老师以认知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 来写千字文. 同时, 记录写的改进过程 – 写作清单. 写作清单汇集后是笔记, 是教程. 老师的也是, 从大量的阅读中, 生成笔记, 再有教程. 这样, 跟老师产生了共鸣. 不仅可以看到老师的教程, 也看到了同学们的作品, 写作清单和笔记. 我们的作品丰富了整个社群. 整个创作社群在这样的共鸣中, 又有新的灵感, 不断产出新作品.

开智以做商业 bp 为大作业, 没完成的人是不会理解其中深意的. 除去老师说的”让大家在有限空间里讲故事”, “用视觉效果放大写作的缺点”等, 我认为, 老师一直通过开智, 让同学们成为创造者, 不是写什么, 怎么写, 更是创作者的日常点滴, 营造一个创造者的日常, 让我们在其中学习.

做项目的过程中, 我终于理解了什么是独立承担责任, 这是第一个我自愿去做并且完成的任务. 之前, 我认为工作, 就是几个人凑在一起, 分配好每人要承担几成工作, 然后各自做好, 再拼在一起. 包括跟先生, 也是想着两人一起, 那就五五分, 还会想着占他的便宜, 四六分吧, 三七分吧, 二八吧, 先生自然会受不了. 但是在这次项目中, 深深感觉到, 当下定决心, 就算没有同伴和组员, 自己也要把项目做成, 也有信心做成. 这样, 才配有团队. 团队中的每个人, 其实都是再用十成的责任心工作着的, 能力和具体事情或许有分工, 责任心是不分工的.

在这次项目中, 也幸运的有六一,永菲和绪龙一起创造, 大家一同讨论故事, 不断推动项目向前走. 没有他们, 这个 BP 不会像现在这样完整和打动人.

创作者的呼吸

因此, 图中的项目不仅仅是工作意义上的项目, 生活/新知/创作的方方面面, 都是项目, 对待日常的点滴, 都能在这四个词: 项目 - 记录 - 写作 - 反省 中不断螺旋循环向外, 不用再担心”不写自己, 写什么”.

这便是创造者的日常, 创造者的呼吸.

呼吸, 是人与外界的互动, 无需控制的自然行为, 亦是生存之必需, 有, 便还活着. 呼吸也是动作, 吸入, 呼出. 吸入的会进入头颅, 呼出也自头颅.

创作者的呼吸, 寻找清新世界, 感受各种不同的气息, 呼出作品. 气味相投.


上面这张, 是我在改稿时发现的. 一稿找灵感, 随意在白板上, 画红点, 之后画一层层的圈圈, 有了灵感. 写出初稿, 改稿时看到开智学堂 APP 的开始画面, 不得不感叹, 自己算是找到一点在开智的感觉吧.


课程结束只是开始, 每周的习惯已经养成, 这是要持续一辈子的事情. 在开智的 github 仓库里, 和大家一起继续.

经历十周, 鼻尖女孩初尝创造者甜头, 在开智这个创造者的花园里, 与各位一起, 尽情呼吸.

* TimeLog:

  • 隐喻改稿: 2017-05-24 420 min
  • 初稿分享: 2017-05-19 10 min
  • 初稿构思: 2017-05-19 110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