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怼成为生活方式

2017年4月1日, 我开始时间记录和加入自怼圈, 那时以为只是参加了一个继续学习编程的项目, 却没想到它与我的生活/思维方式融为一体. 生活中的每个项目, 都有体现. 下面这篇是怼圈快到一周年时, 我的进步小结.

最好的学习方法?

比如 python, 课程结束后, 没有通过的同学仍然想着再多花时间重复一遍, 然而大妈早已看穿一切, 他不忍大家继续重复低效的学习, 创建自怼圈, 建立一个玻璃花园, 怼友们互相可以看见学习过程, 慢慢的将学习和 MVP 结合在一起,

  • 学会使用 git 管理文档和版本, 也就是管理创新和新旧知识.
  • 学会用英文看官方文档和 google, 并用 issue 的方式快速推动问题.
  • 学会用wiki 和 blog 的方式, 沉淀知识, 分享技能.
  • 学会给过去以客观度量, 每天惯性, 每周小结, 每月规划.
  • 学会教是最好的学, 已经懂的人, 分享携带不会的同学, 共同进步.
  • 学会自己不懂, 找懂的人问. 圈内懂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我站在深度学习的坑前面, 前有三个月的焦虑和学不下去, 虽尝试将怼圈所得学习技巧用在开智 dl102上, 却因意志较弱, 急于成果而未果. 修炼还是不够.

及至勉强结业, 没有放弃. 想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 圈内的友好氛围再次帮忙, 沥川相约参加 kaggle.

当时微信上, 我问了沥川我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比赛是否有 deadline? 两个月?

沥川说, 我不喜欢给自己限定期限, 这样学的东西不扎实. 一句话就深得我心, 也是我决心加入的原因. 看过<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从接有期限的活儿. 而就对我自己的过往分析, 有期限的我往往会焦虑, 和不细心的完成. 而过去几个月, 将编程的习惯培养出来, 按照怼圈的节奏, 反而可以完成一些作品, 并比平时做的要快.

决心加入, 就按怼圈的协同方式来. 新开 slack kaggle2018 channel. 邀请同学们进入.

及后, 做新一月计划时, 我给自己定的计划又是, 先花时间完成 机器学习网课, 开智 dl102, 把结业项目代码看懂, 然后再看kaggle… 但这是否行得通呢. 想起开篇的故事, 又想起各位同伴已经有完成项目的经历, 何不问问他们? 于是在slack 里问了如何开始.

沥川回答, 机器学习网课效率太低, 开智课程注重技巧, 都不是最好的开始方法, 他和阿虎个人的经历是查找大量资料, 找到与目标相近的, 下功夫啃懂代码, 然后再写自己的就容易了. 如果是他来开课, 会像 kaggle 一样, 先教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建模的通用流程, 毕业项目就让同学们运用所学,自己挑感兴趣的项目参加比赛. 同时, 这个平台也有社区, 里面有很多牛人分享.

刚刚去 kaggle 看了一下, 可以用 python/notebook/pandas/matplotpab 等等. 这些工具都是大妈在怼圈推广, 自己习惯了的. 网站也会知道你从哪里 get start.

就这样开始吧.


时间记录显示,从20170401至20180128,自怼圈投入时间共 162.5小时,包括
怼周会48.5
怼周刊6
怼圈40
怼计划25
没分类的怼
以上不包括python代码和项目时间。

自怼圈其实是个python 全栈工程师的自我成长路径吧?

怼圈和其他的 python 社群有什么不同呢?
我没参加其他的 python 社群, 印象中就是一些 IT 论坛中的 python 版块, 大家会回答问题, 另外一些是 python 的课程. 这些都是为了完成任务查资料时发现的.

  1. 私密, 未开放.
    开放的好处是, 即时得到外界反馈, 与同样的社群速率可以做对比.
    私密的好处是, 可以维系圈内成员的互信心态.
    哪部分是要开放的?
    哪部分是可以形成模式供人借鉴和使用的?
  2. 大佬只有一个, 就是大妈
    这里说的大佬是指 资历最深, 大家都在从大妈身上努力挖掘经验/知识点/能技…
    大妈也很爱分享, 做公益.
    其他怼友的学习力也是蛮强的, 希望挖掘到更多宝藏.
  3. 新成员特质(观察过去招新)
    通过开智 python 课认识大妈并对 python 有一点点了解的小白
    挺过7周的煎熬后, 仍不放弃学习 python, 说明不会轻易放弃学习, 同时可能对学习的方法不入门.但是有学习的欲望.
    或者是顺利通过7周, 希望用 python 实现更多的项目.
  4. 内容不仅是编程, 还有写作/管理/生活等等, 一样高效.
    不知道其他社群有没有
    是做项目时必须的.

其他怼友进步更大

截图好咯.